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上了一學期的小小回顧建議(意見)(1/14)

本學期最後一堂社會科學研究法的課,老師請同學們做兩兩相互的訪談,不過,礙於人數的原因,我當天的任務卻是做這學期的課程回顧建議。想來想去,其時有很多上課的詳細情景都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不過,在問問同學的意見並加上我以大的面向著眼的方式來回顧後,我提出以下幾點小小的意見/建議:

基礎概念
建議可於學期開始時,便條列出相關基礎概念,讓同學分組查閱,並可於下次課堂上報告,並發問討論

質化研究
能夠帶進一點實作是不錯的(像Dr.Jonathan讓我們做的圖書館觀察作業那樣),不過能夠有檢討比較好

量化研究
1.在統計詞彙上,不需要搞懂數學公式的運作,但建議能更深入說明各個統計名詞及統計方法背後所代表的涵義
2.能夠有實際的例子也會比較容易讓同學了解統計方法的使用

總體建議
1.在各個概念講解完後,建議可多舉例子已幫助概念的瞭解,特別是同學們已經提出來不懂的概念,更需要例子的幫助
2.能夠完整的將課程上過一遍,中間不要有間斷的課程
3.老師的wiki系統,其實可以做為同學們當做學習共筆的平台,可以善加推廣
4.鼓勵同學們每週都一定要看當週教科書的進度,否則比較難以有系統的培養知識

技術部份
Join net
可於學期課程開始時花約一小時請一位學長姐來講解這套軟體,把常用的功能教給大家,讓同學在學期開始還不是很熟悉這套軟體的功能時,便可以進入狀況(可能面兩三堂課同學還在熟悉階段的時候,可以請一位懂軟體的學長姊在課堂中,協助大家認識熟悉軟體的問題,以及解決軟體的狀況。當然如果當堂課的同學可,派人先來熟悉軟體的操作也是很好,就像這學期的易耿一樣)

量化研究(1/7)

認知

今天上量化研究,我對三個概念有更深入的認識及了解:

1.根據所欲研究項目特性而有之不同測量尺度對量化資料處理方式的選擇。
2.各種統計方式在量化資料處理上所代表的不同內涵及意義。
3.量化資料結果所應有的明確闡述方式─是否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感受

統計做為量化資料的處理方法的一種,關心資料中數據的收集、組織、分析和觀察,但其主要關心的是描述如何呈現資料中的方便性、可用性和能被了解的型式(Runyon, R & Haber, A, 2000)。課本上的這句話,我想很能代表對學習量化研究方式後的心情,雖然在統計的方式上,我們拿那些複雜的符號和難以理解的公式沒轍,但統計的意義不在於表面上數據的計算(當然那是一道必經的過程);統計方式的選擇意義、統計結果的內含表達,才是在統計作為量化資料處理主要方法的重點。


行動

這次量化研究的報告,就是一項了解量化研究十分有用的方式。透過對量化研究文獻的逐步檢視,試著以量化研究的思維去了解每個環節為要增進研究正確度而考慮的各種面向,並深入鑽研各個量化資料處理方式背後的意涵,以確實認識量化研究在驗證真相的過程。雖然以後的研究不一定是走量化研究的路線,但下學期的統計學,學的好我想對做什麼樣的研究都會有幫助的。

量化研究報告(12/31)

在各組的報告中,發現大部分的組別,都是選取實驗研究做為報告的主題,或許這個主題所包含的概念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在大家的報告中,第二組的報告呈現,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ppt的製作上,善用各樣的圖表來表達研究的想法及結果,是讓我覺得十分值得學習之處。而在這第二次報告的準備過程中,我們這組花在研究各種量化資料處理的方式上所花的力氣,則是讓我難忘的地方。

不同於第一次的小組質化研究,我們這次花了大部分的功夫在檢驗一篇篇研究的信效度,從其題目、資料收集方式、取樣、資料處理、直到研究結果呈現以及整體的研究架構,都是我們在嘗試了解一份研究報告的同時,所觀察的各個步驟。每個單獨的處理步驟,不僅是我們了解的對象,各個項目間的組合及其互相的影響,也是信效度考驗上很重要的觀察部分。

在這次報告的製做過程中,對於研究報告做如此詳細的檢證,是很難得的經驗。多次與老師作量化資料處理方式上的討論,讓我們了解到,各種量化資料處理上,並不單單是關係到資料是否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已(雖然那是每個量化資料處理上的結論),資料處理方式的選擇,牽涉到研究本身所欲探討之結果、取樣方式的不同、研究環境中所各種變化不定的因素。我想,藉由這次從量化研究報告詳細、檢驗式的閱讀,讓我開始接觸到人們是如何了解一件事物真相的方式。

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Academic User(12/22)

這週從美國來的李鶴立教授與我們談到關於資訊組織以及中國目錄的問題。李教授起頭雖非圖資背景出身,但她在後來學術發展的路上,卻因緣際會的成了在圖資領域有關資訊組織的專家。

我對其在資訊組織上所提出的見解感到印象深刻,李教授提到在圖書資訊近年來的發展,因著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巨大光芒,讓大家的焦點都朝向資訊科技的面向,甚少有人願意在資訊組織的學問上多做鑽研。但在圖書資訊的歷史上,圖資的出現,其實卻和目錄的研究很有關係,而目錄,正是資訊組織所探究的焦點。資訊組織在應用上,今日已經不僅是侷限在書本目錄的範疇裡,肇因於各種資訊傳播媒體種類的增加,以及儲存裝置及容量的增大,資訊組織今天的功能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在各種紀錄的資訊的載體上面。不過,李教授卻提到,在當下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裡,卻甚少有適切應用資訊組織精神、特長者,換句話說,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很明顯的感受到圖書館在其服務中因運用資訊組織所帶來的改變、方便;甚至反過來講,資訊組織如果沒有經過妥當的設計,在一般使用者的眼中,反而可能成為他們沒有辦法便利運用資源的一種專業門檻。李教授的話的確很值得思考:作為幫助使用者更快找到資訊而產生的資訊組織,要如何做才不會成為使用者利用資訊的障礙。

李教授說,早在漢朝,中國便已有了歷史上的第一本目錄─七略,雖然當初設計時所針對的使用者,是擁有有政權的統治者等極少數上位者,但因中國文字及文化所具有的特性,讓七略早在約兩千年前便已出現今日最新分類方式之一FRBR的摘要功能。我想,李教授之所以大聲疾呼,呼籲華人圖資領域起來研究中國自身在資訊組織上的種種,確實是有其看見。

在起頭時李教授說到,因為傳統的資訊組織方式在她圖資學術生涯的發展中,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因此也使其在往後資訊組織的發展上,能有不同於傳統的思維方式。我想,傳統固然帶有歷經時間焠鍊而去蕪存菁的種種優點,但時代的變遷卻時常帶著各種不同變化的因素,或許保持對各整事物存著懷疑的精神,才是讓一門學科不斷進步的方法。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圖資論文研討會(12/5)

以往參加研討會的經驗很少,更不用說由學生發表的論文構成的獎助研討會了,此次參加這樣主題的研討會,我覺得很有收穫。一方面是看學長姐在論文撰寫上的學思歷程,同時也看台下的老師、同學、來賓們和發表文章的學長姐進行問題的答辯。雖然碩一的我們還沒開始寫論文,但藉由這個機會,還是多少激發一些對研究問題發想的靈感,而場面上的互動及答辯,也對更深入的了解一個問題的解決很有幫助。

由於期末作業的關係,雖然論文的撰寫還沒到來,但我們仍需發想我們的研究題目、問題,藉著這個研討會的機會,我也才發現,研究題目、問題的訂定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範疇、領域、研究場域、社會環境、經費...等等,在在都限制住題目、問題的制定。我想,做研究、探索問題、追尋真相,需要我們的努力,但也需要如點點星火般偶然併發的靈感吧!

雖然不知道每位研究者在研究過程背後的心路歷程,是舉步維艱?峰迴路轉?還是...,無論如何,自然希望在探索問題的時候,能做個真正的研究,學到研究的精神、方法,而非僅僅是得到一張證書而已。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論文寫作(12/17)

認知

關於同學分享論文寫作的心得,在知識的獲得上,我覺得主要有兩點,第一是柏堯提到,寫論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字圓其說的過程。老實說,在聽到的當下,其實不是很有感覺,但在最近開始進行文縣探討及研究方法的撰寫後,開始逐漸體會到這句話的真諦。另一點便是,關於研究過程中題目的擬訂。一個研究題目或研究問題可以決定整個研究的走向;不過研究結果或研究過程的變化,同樣也可以改變原初所訂定的研究題目。

行動

我想我們要做的,便是趕快開始行動,進行我們的期末報告。對於大部分都沒有研究寫作經驗的我們,研究問題的訂定,是寬是窄,可行不可行、研究文獻的查閱,是否命中我們所需、研究架構的設計,是否可以保持信效度的良好...等等,有很多因素是現階段的我們從未想過也不了解的。或許訂定的題目,還需要再經過多次的修正;也可能一定永定、文獻探討、研究架構,都有可能一修再修甚而翻掉重寫,我想,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上真的就如同學所說吧,這需要我們努力,但也需要一點湊巧!

感受

由於學期末了已近,期末報告的壓力自然讓人越來越慌張,不論是剛開始起頭的,還是已經在過程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撰寫這樣的作業。這次同學的分享,雖然沒有讓題目還沒想到的我突然把題目想出來了,但至少了解到,原來做個研究也不是這麼遙不可及的事。同時,要再提一次,寫作真的是一個自圓其說的過程,先說服你自己,然後也說服他人。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語意網路與知識本體(12/8)

語意網路,是個聽過多次但卻不怎麼熟悉的名詞。聽完柯老師的演講,我想,語意網路可以說是一種提供網路上各個物件之聯繫關係的方式,這個關係是建基於人類的自身知識,所發展出的物間關係,在這其中,同時包含了用來描述關係的各種詞彙,以及建立語言架構的語法。各種詞彙的定義則要根據所事先訂定的namespace,以避字詞意義的混淆。

我很感興趣的是語意網路在功能上能夠做到各種物間的連結,是基於人類的知識及文化脈絡,並且據此而提供的各種服務便可以以人的心智認知而進行。在各種系統的實作上,我想這是一種很特別的資料描述方式。不過,建立這一一個語意網路需要先有人類自身知識為基礎的知識本體,根據老師所說,知識本體就像是資料庫中的實體關係模型一樣,需要對各種知識名詞作自身的定義,上下階層的定義,關聯性的定義,是一件不是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在公司企業裡,因為知識的量較少,要花的時間、人物力較小,因此願意建立這種植基於物件關係的資料庫,但如果要把網路中龐大人的人類知識體系以語意網路的方式儲存起來,那真的是很困難的事,尤其人類的知識是不斷變動的,對於知識本體的維護也就更加艱難。

或許是因為我們還沒迫切到一定需要語意網路提供的服務,大部分的人對於目前的資料搜尋機制尚稱滿意,所以不論是語意網路、都柏林核心集、甚或是最新的FRBR,都尚未被廣泛的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