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從美國來的李鶴立教授與我們談到關於資訊組織以及中國目錄的問題。李教授起頭雖非圖資背景出身,但她在後來學術發展的路上,卻因緣際會的成了在圖資領域有關資訊組織的專家。
我對其在資訊組織上所提出的見解感到印象深刻,李教授提到在圖書資訊近年來的發展,因著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巨大光芒,讓大家的焦點都朝向資訊科技的面向,甚少有人願意在資訊組織的學問上多做鑽研。但在圖書資訊的歷史上,圖資的出現,其實卻和目錄的研究很有關係,而目錄,正是資訊組織所探究的焦點。資訊組織在應用上,今日已經不僅是侷限在書本目錄的範疇裡,肇因於各種資訊傳播媒體種類的增加,以及儲存裝置及容量的增大,資訊組織今天的功能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在各種紀錄的資訊的載體上面。不過,李教授卻提到,在當下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裡,卻甚少有適切應用資訊組織精神、特長者,換句話說,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很明顯的感受到圖書館在其服務中因運用資訊組織所帶來的改變、方便;甚至反過來講,資訊組織如果沒有經過妥當的設計,在一般使用者的眼中,反而可能成為他們沒有辦法便利運用資源的一種專業門檻。李教授的話的確很值得思考:作為幫助使用者更快找到資訊而產生的資訊組織,要如何做才不會成為使用者利用資訊的障礙。
李教授說,早在漢朝,中國便已有了歷史上的第一本目錄─七略,雖然當初設計時所針對的使用者,是擁有有政權的統治者等極少數上位者,但因中國文字及文化所具有的特性,讓七略早在約兩千年前便已出現今日最新分類方式之一FRBR的摘要功能。我想,李教授之所以大聲疾呼,呼籲華人圖資領域起來研究中國自身在資訊組織上的種種,確實是有其看見。
在起頭時李教授說到,因為傳統的資訊組織方式在她圖資學術生涯的發展中,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因此也使其在往後資訊組織的發展上,能有不同於傳統的思維方式。我想,傳統固然帶有歷經時間焠鍊而去蕪存菁的種種優點,但時代的變遷卻時常帶著各種不同變化的因素,或許保持對各整事物存著懷疑的精神,才是讓一門學科不斷進步的方法。
學術研究與寫作之性質
14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