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Academic User(12/22)

這週從美國來的李鶴立教授與我們談到關於資訊組織以及中國目錄的問題。李教授起頭雖非圖資背景出身,但她在後來學術發展的路上,卻因緣際會的成了在圖資領域有關資訊組織的專家。

我對其在資訊組織上所提出的見解感到印象深刻,李教授提到在圖書資訊近年來的發展,因著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巨大光芒,讓大家的焦點都朝向資訊科技的面向,甚少有人願意在資訊組織的學問上多做鑽研。但在圖書資訊的歷史上,圖資的出現,其實卻和目錄的研究很有關係,而目錄,正是資訊組織所探究的焦點。資訊組織在應用上,今日已經不僅是侷限在書本目錄的範疇裡,肇因於各種資訊傳播媒體種類的增加,以及儲存裝置及容量的增大,資訊組織今天的功能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在各種紀錄的資訊的載體上面。不過,李教授卻提到,在當下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裡,卻甚少有適切應用資訊組織精神、特長者,換句話說,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很明顯的感受到圖書館在其服務中因運用資訊組織所帶來的改變、方便;甚至反過來講,資訊組織如果沒有經過妥當的設計,在一般使用者的眼中,反而可能成為他們沒有辦法便利運用資源的一種專業門檻。李教授的話的確很值得思考:作為幫助使用者更快找到資訊而產生的資訊組織,要如何做才不會成為使用者利用資訊的障礙。

李教授說,早在漢朝,中國便已有了歷史上的第一本目錄─七略,雖然當初設計時所針對的使用者,是擁有有政權的統治者等極少數上位者,但因中國文字及文化所具有的特性,讓七略早在約兩千年前便已出現今日最新分類方式之一FRBR的摘要功能。我想,李教授之所以大聲疾呼,呼籲華人圖資領域起來研究中國自身在資訊組織上的種種,確實是有其看見。

在起頭時李教授說到,因為傳統的資訊組織方式在她圖資學術生涯的發展中,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因此也使其在往後資訊組織的發展上,能有不同於傳統的思維方式。我想,傳統固然帶有歷經時間焠鍊而去蕪存菁的種種優點,但時代的變遷卻時常帶著各種不同變化的因素,或許保持對各整事物存著懷疑的精神,才是讓一門學科不斷進步的方法。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圖資論文研討會(12/5)

以往參加研討會的經驗很少,更不用說由學生發表的論文構成的獎助研討會了,此次參加這樣主題的研討會,我覺得很有收穫。一方面是看學長姐在論文撰寫上的學思歷程,同時也看台下的老師、同學、來賓們和發表文章的學長姐進行問題的答辯。雖然碩一的我們還沒開始寫論文,但藉由這個機會,還是多少激發一些對研究問題發想的靈感,而場面上的互動及答辯,也對更深入的了解一個問題的解決很有幫助。

由於期末作業的關係,雖然論文的撰寫還沒到來,但我們仍需發想我們的研究題目、問題,藉著這個研討會的機會,我也才發現,研究題目、問題的訂定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範疇、領域、研究場域、社會環境、經費...等等,在在都限制住題目、問題的制定。我想,做研究、探索問題、追尋真相,需要我們的努力,但也需要如點點星火般偶然併發的靈感吧!

雖然不知道每位研究者在研究過程背後的心路歷程,是舉步維艱?峰迴路轉?還是...,無論如何,自然希望在探索問題的時候,能做個真正的研究,學到研究的精神、方法,而非僅僅是得到一張證書而已。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論文寫作(12/17)

認知

關於同學分享論文寫作的心得,在知識的獲得上,我覺得主要有兩點,第一是柏堯提到,寫論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字圓其說的過程。老實說,在聽到的當下,其實不是很有感覺,但在最近開始進行文縣探討及研究方法的撰寫後,開始逐漸體會到這句話的真諦。另一點便是,關於研究過程中題目的擬訂。一個研究題目或研究問題可以決定整個研究的走向;不過研究結果或研究過程的變化,同樣也可以改變原初所訂定的研究題目。

行動

我想我們要做的,便是趕快開始行動,進行我們的期末報告。對於大部分都沒有研究寫作經驗的我們,研究問題的訂定,是寬是窄,可行不可行、研究文獻的查閱,是否命中我們所需、研究架構的設計,是否可以保持信效度的良好...等等,有很多因素是現階段的我們從未想過也不了解的。或許訂定的題目,還需要再經過多次的修正;也可能一定永定、文獻探討、研究架構,都有可能一修再修甚而翻掉重寫,我想,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上真的就如同學所說吧,這需要我們努力,但也需要一點湊巧!

感受

由於學期末了已近,期末報告的壓力自然讓人越來越慌張,不論是剛開始起頭的,還是已經在過程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撰寫這樣的作業。這次同學的分享,雖然沒有讓題目還沒想到的我突然把題目想出來了,但至少了解到,原來做個研究也不是這麼遙不可及的事。同時,要再提一次,寫作真的是一個自圓其說的過程,先說服你自己,然後也說服他人。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語意網路與知識本體(12/8)

語意網路,是個聽過多次但卻不怎麼熟悉的名詞。聽完柯老師的演講,我想,語意網路可以說是一種提供網路上各個物件之聯繫關係的方式,這個關係是建基於人類的自身知識,所發展出的物間關係,在這其中,同時包含了用來描述關係的各種詞彙,以及建立語言架構的語法。各種詞彙的定義則要根據所事先訂定的namespace,以避字詞意義的混淆。

我很感興趣的是語意網路在功能上能夠做到各種物間的連結,是基於人類的知識及文化脈絡,並且據此而提供的各種服務便可以以人的心智認知而進行。在各種系統的實作上,我想這是一種很特別的資料描述方式。不過,建立這一一個語意網路需要先有人類自身知識為基礎的知識本體,根據老師所說,知識本體就像是資料庫中的實體關係模型一樣,需要對各種知識名詞作自身的定義,上下階層的定義,關聯性的定義,是一件不是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在公司企業裡,因為知識的量較少,要花的時間、人物力較小,因此願意建立這種植基於物件關係的資料庫,但如果要把網路中龐大人的人類知識體系以語意網路的方式儲存起來,那真的是很困難的事,尤其人類的知識是不斷變動的,對於知識本體的維護也就更加艱難。

或許是因為我們還沒迫切到一定需要語意網路提供的服務,大部分的人對於目前的資料搜尋機制尚稱滿意,所以不論是語意網路、都柏林核心集、甚或是最新的FRBR,都尚未被廣泛的建立起來。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與大陸四所大學的圖資系主任座談(12/15)

這次與對岸四所大學圖資系主任的座談,我想對我們學生而言真的是十分難得,而且相較於其他來訪的海外學者,也非常特別,不但是因對岸在政治環境、學術發展上迴異於台灣,更在於他們與我們說的是同樣的語言,同樣是華人。

四所系主任的簡報,老實說在當下並不是很容易進入簡報的內容(雖然他們也說中文,我想可能是口音和詞彙不同的關係吧),不過因為事先有看過投影片的內容了,所以還是有聽懂些許。最有印象的便是,有關於大陸在圖書資訊教育的創新,為了要能更符合當下環境、市場上對人才的需求,而在課程設計、教學內容上要求要走創新的路。創新自然是為了滿足市場上對圖資人才的需求,反過來說,圖資人才在市場上的需求,尤其是在企業這塊就業市場上,相較於台灣圖資領域人才多數仍留在圖書館的情況,的確是滿不一樣的。

忘記是哪位系主任提到「圍城」,說到外面的人想進來我們這個圈子,反而我們在裡面的人卻想出去,我想,因為圖資是一個跟著時代需求變化的學科,如果我們不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調整,那裏面的人就真的會想出去了,反過來說則否。小蝶老師最後對師大圖資所的介紹,說明了我們是有跟著時代在改變的,同時也感到很高興,所上在學習環境、學習內容的提供上,真的是不遺餘力。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和Dr.Kulthal座談(12/10)

在等待的期間,大家都十分期待,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和國際大師座談。在Dr.Kulthal來到後,原本以為他是位中年男性,沒想到不但是女的,而且還帶了孫女一同前來,著實讓人訝異了一會。

在Dr.Kulthal的演講中,最有印象的便是她對於ISP model進一步的解釋,雖然這個model已被提出許多年了,不過她仍然在做更詳細的修改,主要是針對model的應用面向所做的調查。她說到,在不同的環境、領域、群體之中,同樣的model或許會產生不同的變化,在不同特質的人身上,資訊尋求的過程及尋求中所產生的情緒變化,都可以再做更深的探究。另外後來在發問時,有同學問到ISP model與其他資訊尋求model的不同之處,她提到,ISP model是一個任務導向的model,而非一個特別著重在描述尋求過程中某一步驟細微過程的model。Dr.kulthal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她說,沒有一個model能夠解釋所有的現象,因為所有的model都是從某些已經被限定的環境、群體中所得出的共同結果,雖然在解釋類似的群體或環境上能保有較為精準的效度,但卻不是全球通用的標準。我想,如果以實證理論來說的話,如果有一套獨一的準則,則每個研究者所做的研究,或多或少都是在補滿大家所看到的那一部分,就猶如瞎子摸象一般,雖然這句話主要是在做負面的形容,不過卻也跟研究者對真相的探究頗有雷同之處。

最後,雖然在聽演講前,便有先接觸過他的大作:ISP model,不過礙於那讓人想到就汗顏的語言障礙,實在讓我沒有聽懂多少她那難得的演講,我想,圖資所難得在這年邀了這麼多海外學人學者,若不趕快把語言的障礙清除,那就真是虧大了!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非反應式研究(12/3)

認知

非反應式研究,是一種不影響被研究者的一種研究方式,一方面研究者研究被研究者,但另一面被研究者自身的生活、互動等等卻沒有研究者介入、干擾的影響。非反應式研究最主要的,就是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是一種經由觀察、分析客觀物件本身所蘊含之內容、意義而求得答案的一種方法,而在今時,內容分析法最主要的觀察、分析對象主要還是指著以文字描述做為語義、內容本體之承載載體的文本內容而言。為了要能對文獻作觀察和分析,因此內容分析法便關係到幾個重要的過程、概念,像是:編碼、信度、效度等等


行動

雖然從小到大,我們所謂的作業、功課、甚或是研究,絕大多數都是像非反應式研究的特色一樣:不影響被研究者。但不敢說我們在內容分析這非反應式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之理解和經驗上比其他所學過的研究方式熟悉多少。我想這學期末,為了產生各自的研究構想書,內容分析法中的一些技能,勢必成為被重點應用的一種方式。


感受

內容分析法作為非反應式研究的一種,相較於同樣不干擾被研究者的歷史研究法,在被研究對象的介入程度上雖然沒有不同,但在探討的主體結果呈現上,卻是不太一樣的,內容分析重在主題上的比較,而歷史研究法則強調連貫時間軸所產生出的脈絡。我想,答案沒有絕對,以不同的角度觀看自然有不同的觀察結果,但被各種不同的答案無非是在加強被研究問題之真相的完整性。